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教育 >

“双减”政策一边落地一边动态调整 让中小学生实现更有质量的学习

2021-11-05 11:12:31   北京日报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至今已逾百日。全国1.56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日常因此而变,教培行业、资本市场等相关方面也迎来了深度变革。

众所周知,“双减”政策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日趋严重、广大家长纷纷加入教育“军备竞赛”的背景下出台的。在笔者看来,这百余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统筹管理制度,作业量得到了有效合理压减,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比如,北京市98.62%的学校确保学生每天作业时间不超标,超95%的学生表示自己能独立完成绝大部分作业。对此,现实体验也提供了佐证。在“双减”之前,周末小区里鲜见孩子玩耍,因为大家都在上培训班,而近几个月,孩子基本下楼就能找到同龄玩伴了。

与孩子普遍开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群体有喜有忧。具体来看,那些被裹挟进“教育内卷”的家长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因为没有报班而给孩子拖后腿,也不必忧虑会不会因为培训过多而导致孩子身心俱疲。对这部分家长来说,“双减”帮助他们把孩子拽回教育原来的轨道当中——学校是学科教育的主战场,家庭是心智教育的主基地。与此同时,也有些家长在犹疑,他们习惯了依靠培训机构来协助开展教育,如今则有点无所适从,也为孩子的成绩担心。而其中的“坚定派”正在寻找新的形式,如众筹家教、驻家辅导、线上学习等等。

作为改革之下的另一个重要利益主体,中小学教师明显感受到了压力的增加。以往孩子们三点半放学,教师利用其后时段批改作业、备课、进行教学研讨。如今,各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调整作业的数量和形式,同时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增设了大量的课后服务活动,客观上为教师增加了工作任务。而对于课后服务的形式和质量,评价实则褒贬不一。大部分学校都是“5+2”模式,即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个小时,组织了课业答疑辅导、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活动,但机械落实、内容单一、学生可选择性不强等问题也客观存在。

“双减”是从国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根本指向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场深度改革是整个社会教育文化传统和老百姓教育行为习惯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注定要在动态调整中达致目标。眼下,开局起步可谓平稳有序,接下来还是要围绕教师和家长两大关键责任主体做文章。就前者来说,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比如推动部分优质教师资源合理轮岗,对开展课后服务的教师团队给予合理补贴,吸纳教培市场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等等,提高校内教师的获得感,补齐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力量缺口。家长们则要继续调整心态,搞清楚自己培养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从高分诉求,到名校情结,这些归根结底是为孩子的幸福积攒筹码。但是,“高分+名校”不是获取幸福的唯一途径,只能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诸多变量中的一个显性变量。也恰恰是因为其“显性”和可操作性,加之资本的推波助澜,常被家长当作唯一的变量。“双减”政策这一外力,其实也是在帮助广大家长重新认识教育。

总的来说,“双减”之路,其修远兮。家庭、学校等多方齐心协力,才能让改革走向深入,进而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孩子获得长足的能力与幸福。

标签: 双减政策 动态调整 中小学生 焦虑心态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