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授予杭州市等市县“科技创新鼎”和2022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的通报》,临海市被授予“科技创新鼎”,系台州唯一,且第九次荣获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这是继捧回大禹鼎、平安鼎、天工鼎后,临海又一次成功夺鼎。这个鼎,分量着实不小,是省委、省政府于2021年正式设立,代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唯创新者能扛鼎。临海攀上全省科创之巅,绝非偶然。 提能造峰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整个5月,临海的科创成绩单格外亮眼:11日,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18日,在浙江省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大会上,成功斩获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转眼间,“科技创新鼎”又被收入囊中。 接二连三的喜报,更加印证了临海的创新实力。 再来看一组数据:全社会R&D经费支出已连续12年走在台州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两年保持在70%以上,走在全省前列,2018年就被列入省首批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 纵观这些年,临海屡次进入台州乃至全省科创领域第一方阵,这与其深入实施“科创首位”战略、坚持“创新制胜”导向密不可分。同时,临海积极融入全省科创大走廊和台州湾科技走廊版图,全面布局灵江科创廊道,主动承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创新资源,不断推进创新平台提能造峰。 眼下,临海的现代医药、汽车机械集群已分别入选省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医药健康产业入选省“新星”产业群。临海高端医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列入省级新园区创建名单,实现省级高新园区零的突破。 今年以来,创新平台建设同样势如破竹:华海制药科技产业园一期工程列入省重大创新平台清单,已完成投资3.66亿元;航天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一期场地装修已基本完工,产业化项目已成功落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中浮新材共建的全海深浮力材料技术中心也已完成签约揭牌…… 厚植沃土 打造集群化创新矩阵 判断一个地方的创新能力,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当地科创型企业的数量和活力。目前,临海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67家。今年1月至4月,临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5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6%,总量和占比均居台州第一。 企业才是真正的创新主体。近年来,临海也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激发更强劲的创新研发动能,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临海市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惠企政策,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又拟定《临海市“1125”企业梯度培育实施方案》,全面培优扶强龙头企业。数据显示,临海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已连续10年保持在11%以上,居全省前六。 与此同时,临海市科学技术局通过持续开展规上企业“R&D清零”提升行动,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升级版,打造“雏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全面提升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率及研发机构覆盖率。今年以来,我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达10.5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3.23%,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527家。 正是在这片创新沃土,伟星股份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华海药业获评浙江省第二批制造业“云上企业”,吉利汽车研究院、拓卡奔马等4家企业新上榜2022年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 集聚资源 培育雨林式创新生态 从举办2023年科技活动周,到联合中国计量大学召开企业精益成本管控公益课,再到组织省民进博士团科技服务活动、成立浙江民进博士团临海服务基地,临海看重每一场科技活动蕴含的创新能量,也将每一场活动视为借智引才、培育良才的机会。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所以,不断完善“引才育才聚才”机制,加大重点人才引育力度,放大高端人才“头雁效应”,培育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成了临海实现科创突围的一大秘诀。 长期以来,临海与“双一流”高校和“国字号”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联系,不断深化长三角地区技术资源互动,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不仅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27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动400多家本地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还建设了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创园,深化上海“科创飞地”建设,成功打造“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的协同创新模式。 今年,我市再出引才“组合拳”,明确“临海市企业人才职业晋升双通道发展机制改革”“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承办“2023智汇台州·百校引才”黑龙江周等活动,还建立了台州市首家职业技能体验中心,强化人才引育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已成功招引大学毕业生3752人,其中博士17人,新增技能人才7837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633人。 着眼未来,临海正谋划实施人才回流工程,设立科技领军人才工作中心,建设人才创业创新园,打造高层次人才汇聚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