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因为疫情,外面打工机会少了,多亏了好政策,以工代赈项目就在家门口,我们每月收入都在6000元左右,出门就能挣钱,下工后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村民海国俊边铺面包砖边说。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搬迁安置移民23.5万人,后续扶持任务十分艰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红寺堡区把以工代赈项目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今年以来,红寺堡区积极争取中央以工代赈资金4670万元,支持实施现代农业、人居环境改造、养殖业发展等8个项目。
为产业发展注入后劲
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发改委支持下,红寺堡区发展改革局和新庄集乡积极谋划,申报红川村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利用以工代赈投资撬动社会投资,将以工代赈项目与带动群众就业、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机结合。
据介绍,红川村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投入以工代赈资金60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700万元,主要用于新建28座日光温室。项目实施将有效推动集约化生产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工代赈项目不仅在建设时期就吸纳本村群众就近就业,建成投运后,在果蔬采摘时,也会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带来的群众务工收入至少在100万元以上。”红川村工作组组长王邵东说。
此外,以工代赈项目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式,将资产折股量化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每年给予村集体分红2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后续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及公益性事业,让群众长期分享收益。
激发移民群众内生动力
红川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移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产业发展瓶颈,该村精准实施肉牛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投入以工代赈资金8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地方涉农整合资金和自治区统筹资金15000万元,参与建设规模化养殖园区。项目建成后,采用自主经营模式,由村干部牵头引领,党员带头示范,农户积极参与,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入驻园区集中养殖,由联合社实行统一专业化养殖,最大限度降低群众养殖风险。
为进一步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养殖业,红川村还申报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以工代赈项目和村庄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总投资107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15万元。两个项目主要改造肉牛滩羊养殖圈棚15座,配套建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场,铺装人行道55200平方米,改造破旧围墙4676.9平方米,有效提升村容村貌,兼顾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提升移民群众就业技能
红寺堡区在落实以工代赈政策时,优先吸纳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困难群众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四类对象”,组建劳务工程队,实施环境整治、乡村道路修建等资金量小、施工技术相对简单的以工代赈项目,按照不低于项目建设中央资金比例15%的要求发放劳务报酬。
结合项目建设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针对性开展以工代训、劳务集中培训等工程施工专业技能实操培训,提供就业岗位,让参与务工群众至少掌握一项劳务技能,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切实增强务工群众自身发展能力。
据了解,2022年,红寺堡区8个以工代赈项目已组建劳务工程队4个,围绕电焊、装载机驾驶等开展劳务技能培训13场327人次,预计能吸纳务工群众682人、发放劳务报酬1241.13万元。(记者 马思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