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泸州4月22日电 (邹立杨 刘书利 姚茂璇)4月22日,走进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乡苗族刺绣蜡染传统工艺作坊,“多彩苗乡蜡染染出小康景,风情箭竹刺绣修成大有图”两列大字映入眼帘,述说着小作坊的“大梦想”。
工作坊内,杨安平正专注地画蜡、染色。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却在杨安平手中开出至繁之美。杨安平是古蔺县第十一届政协特邀委员、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蜡染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多年来,他用热爱担起责任,用实际行动传承非遗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进行染色。 刘书利 摄
杨安平从小耳濡目染,喜爱苗族文化,17岁时在母亲的指点下学得了真传。如今,蜡染的构图,技法的点、涂、勾、画他都运用自如,并在叙永县开设了蜡染作坊。2020年,箭竹苗族乡结合古蔺县扶贫攻坚的优异成果和地域资源特点,为更好地挖掘、传承和发展当地苗族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经过多方考察后,招引杨安平入驻箭竹苗族乡。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安平成立了古蔺县箭竹苗族乡苗族刺绣蜡染传统工艺作坊。作坊采用“作坊+家庭作坊+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县内就业人数400余人,组织非遗培训2期,涉培人数达50人,培植家庭作坊3个,助力2个家庭农户实现年净收入3万元以上。
进行染色。 姚茂璇 摄
箭竹苗族乡团结村村民刘雨珍正在工作室里做着苗族刺绣,她是作坊第一期非遗文化培训的学员,培训合格后,她便留在了作坊工作。“我在这儿兼职,又可以带孩子,每个月还有千把块钱的收入。我也很喜欢蜡染和刺绣,想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顾家挣钱两不误,刘雨珍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多年来,杨安平和团队秉承着“一群人,做一件事,做一辈子”的精神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在杨安平看来,非遗文化传承不是一蹴而就,要在漫漫岁月里保持初心和情怀。一笔一划、一针一线,都需要专心对待。
让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非遗寻找新“活”法,是杨安平最热衷的事情。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杨安平不断巩固提升蜡染制作的整套技艺,做到蜡染、扎染技法融会贯通,并将蜡染和刺绣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精美的作品。 姚茂璇 摄
“下一步,我们将在非遗培训上加大力度,重点培养非遗传承人。要想办法扩大家庭作坊和工作室的市场,大力推动研学和非遗文华进校园。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杨安平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乡村振兴不但要“塑形”,也要“铸魂”。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对接下来的工作,我更加有信心。我不仅会坚持把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工作做好,更要让非遗文化发挥出更大的时代价值。发扬文化,发展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展望未来,杨安平充满干劲。(完)
【纠错】编辑:张依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