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田里的“水稻杀手”,这条“狠虫”不得不防!
从去年收割后的稻茬上随手拔下一株稻秆,剥开后见到多条蠕动的二化螟越冬幼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张兴莎 朱丽萍 长沙报道
“一亩田里最多可能有数万条,严重的会造成减产50%-80%,甚至绝收。”近日,在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新阳村的一片稻田边,望城区植保植检站站长唐灿辉从去年收割后的稻茬上随手拔下一株稻秆,剥开后见到多条蠕动的二化螟越冬幼虫。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其幼虫以水稻茎部为食。在广大南方水稻种植区,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钻心虫”。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抽穗期,灌浆、乳熟期均会造成严重伤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是打好“虫口夺粮保丰收”攻坚战确保稳产增收的劲敌,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
“以前没有这么高的密度,每亩大概只有300-400条左右,防治起来要容易得多、效果也很好,现在最高的丘块亩虫量达到了4万头。”唐灿辉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根据调查,受耕种制度、气候因子等因素影响,目前二化螟已由过去的每年发生3代变成了4代,对水稻的威胁更大。
高帅是望城区新阳村享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发现尽管进行了防治,近两年水稻上的虫害还是越来越重,于是他找到望城区植保植检站寻求帮助。
高帅(左二)正在介绍虫害情况。
唐灿辉分析说:“造成危害的害虫主要是二化螟。有效虫源田面积大,基数大;世代重叠严重,各代次叠加发生;没有轮换科学用药,害虫出现了抗药性,缺少对口的替换药剂等等因素导致了二化螟的发生逐年加重。”
其实,二化螟(钻心虫)在广大水稻产区并不鲜见。过去许多地方有秋收烧秆,严冬翻田,春季泡田的耕作传统,在这个过程中二化螟的越冬幼虫被大量杀灭,有效降低了对水稻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耕作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收割留桩较高,给病害虫提供了越冬的最佳场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农民种粮更加多元,这导致同一区域里不同周期内都有寄主植物生长,为二化螟提供了不间断的生存空间。”长沙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测报防治科科长姚艳红分析,二化螟的食性较杂,区域内不同农作物的多元化也成为二化螟基数增加诱因。
为了高帅的“烦心事”,今年唐灿辉特意找到长沙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起为种粮大户排忧解难。
经过现场调查和科学分析后,植保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绿色防控方法——“深翻+水淹”。
长沙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正在田里与农民一同查看情况。
“这项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时间,越冬代二化螟发育相对较整齐,在它的化蛹高峰期(一般是4月上中旬)进行翻田,灌入10cm深水,浸没稻桩7天以上,可以成功将大部分蛹淹死。若栽插时间赶不上化蛹高峰期,就需要翻田时同时将稻桩和泥土打碎,及时消灭幼虫,防止幼虫转移到田埂稻草或其他寄主植物上存活。这项技术简单、高效、省药,适用于大部分种植户。”姚艳红说,这并不是创新,而是“复活”曾经的一些防治方法。
在长沙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严潜看来,对付二化螟,“翻耕淹水法”只是第一步,还要进行综合防治。“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绿色防治’+‘化学防治’的二化螟的综合防控技术探索,寻找更有效的防控模式。”严潜建议,除了水淹,还应采取“送嫁药”预防,“稻鸭共养”生物防控,同片区内避免种植多生长周期的水稻,在二化螟羽化为成虫前加装性诱捕器、诱杀成虫减少其产卵等途径进行综合防控。
现阶段在田里灌入深水,浸没稻桩7天以上,可以成功将大部分蛹淹死。
今年,高帅的合作社准备种植750亩双季稻,当前正在育秧,4月中旬即将进行栽插。“目前,田都翻过了,深水也泡了好多天了,一年的收成都在里面,希望今年能有更好的效果。”高帅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