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饭后,淀山湖镇永新村村民沈建国,熟练地将剩菜和用过的纸巾分别倒入家门口的两分类垃圾桶内……从“一倒了之”到“自觉分类”,沈建国告诉记者,“扔垃圾还要先分类,一开始不习惯,但现在房前屋后变干净了,感觉垃圾分类蛮好。”现在,在永新村,绝大多数村民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
垃圾源头减量,就这样从一村一镇开始。早在5年前,淀山湖镇被纳入2017年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镇。该镇永新村作为试点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以“党建+基层治理”创新垃圾分类新模式,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量质齐升。现如今,永新村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收集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村厨余垃圾处理站每日收集处理能力达0.5吨,“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然成型。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难,难在哪儿?“难就难在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永新村作为全镇最早实施二分类上门收运的行政村,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导百姓,常态化开展“变废为肥”、吃讲茶、六点半‘垃’家常宣传实践活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后,生活垃圾减量成效明显。并通过建立村干部、网格长包片督查指导,党员、热心村民及志愿者队伍共同宣传培训,村保洁巡逻兜清三项制度,分类质量稳定保持95%以上。
同时,永新村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纳入人居环境长效管理考核机制,实行每家每户月评分、季考核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有效的激励引导,实现村民之间相互竞争、共同进步。如今,村民总说,垃圾分类让小区、村子更美了,尤其是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还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生活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处在从试点走向扩面的关键时刻。淀山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淀山湖镇将以永新村为样板,通过补齐“短板”拉长“长板”加固“底板”,持续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户源头分类指导,实施“村干部包干督导、保洁员扫码指导、志愿者入户宣传、人居环境激励引导”四步走举措,切实提高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高质量加速城乡环境美丽蝶变。”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供图 | 张田
责任编辑 | 庄哲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