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闲游
文/肖敏
(资料图)
狮子峰下
周六清晨,突然打算去缙云山上小住两日。也许是连日来的积淤急需山间的清风来荡涤,又或许是想要了却多年前匆匆未尽的游兴。我义无反顾地向着北碚,向着缙云山出发了。
此番前往,一路畅通无阻。经过一小时左右的车程,我已来到缙云山脚。这里已全然不是记忆中的模样,道路拓宽铺平了,右侧斜向延伸的公路玉带般环绕在缙云山腰腹之间。昂首眺望,远山突兀,树影扶疏,阳光敛了光芒,流泻出水一般的温情。五月的缙云,妙龄少女般可人。
眼前的缙云山因一位晚唐著名诗人盛名远播,他就是和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现在据考证诗人《夜雨寄北》中提到的巴山,就是北碚缙云山。
位于嘉陵江温塘峡畔的缙云山古称巴山,为华蓥山腹式背斜山脉分支的一段,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造就了它“背斜”山岭的态势。缙云山海拔200-952.2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物种丰富多样,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6.6%。《重庆府志》述渝州十二景,其中王尔鉴《缙岭云霞》诗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缙,赤色也。”缙云山云蒸霞蔚,太阳朝升夕沉之间勾画出漫天丹霞,映照蓝天碧树,此番景象足以叫人铭记千古。
缙云共九峰,尤以狮子峰闻名。狮子峰为九峰中最为险峻壮观的山峰,因其远观形似狮头得名。站在狮子峰上,可俯瞰整个北碚。狮子峰下建缙云寺。缙云寺前,一座高4米、宽4米的青石浮雕尤为引人注目,据专家鉴定为晚唐文物。石照壁中绘芭蕉麒麟图,左右各有菱花,其下为青狮、白象,看上去古朴典雅。寺内自古办学,名唤“缙云书院”。大殿西北,凿有一八角井,深10多米,井水澄澈,常年不涸。宋代状元冯时行在此读书时,常到池中洗墨,故称“洗墨池”。
爬完狮子峰下来,从右侧廊道转去偏殿,一块平坝赫然眼前:地坪开阔,古柏错杂,浓绿的树梢头如华盖遮天蔽日。树下清风徐徐,方桌、靠椅星罗棋布。桌旁坐着茶客,悠然自得地品茗,好一副“浮生偷得半日闲,清茶一盏也醉人”的模样,心中叹道妙哉、妙哉!
黛湖之绿
“黛湖”,一个饱含诗情画意的名字!一个引人无限遐思的名字!
密林之中,一汪澄碧的湖水波光潋滟、摇曳生姿,宛若怀春少女,明眸含情,欲说还休,试问又有谁不为之心旌荡漾呢?
黛湖,相传是“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池”。黛,指青绿色,黛湖意即青绿色的湖。黛湖位于缙云山半山腰的公路旁,湖区水域面积共30亩。湖中藻类植物种群庞杂,约有20属、140余种,集中了我国80%的藻类,被誉为“水生鼓藻植物宝库”。
驻车环湖,入口处一尊高大伟岸的诗人塑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下颌微抬,目视苍穹,一手捻须,一手背后,神情肃穆,这就是诗人李商隐。一个秋雨绵绵的深夜,李商隐透过窗棂,望见不远处的池塘涨满了水,忆起与妻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想到不知何日方能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与亲人团聚,忧思牵动心绪,为后人留下千古传颂的绝句。
沿石级而下,一块被风雨磨去棱角的青石肃立一隅,石上题写着“黛湖”两个红色大字。沿环湖步道徐行,只觉满目葱茏逼人眼:绿树、绿草、绿水,极富层次,极具韵律,它们或浓或淡、或厚重或轻盈、或挺拔或隽秀,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风姿。而在这丰富多样的绿影中,间有三五株艳若烈焰般的红叶点染,更为这绿湖增添了妩媚。
黛湖之绿,肆意洒脱、浑然天成,即使添了些许人工的修缮,却仍保留着自然的本真,怎不叫人打心眼里热爱它呢?
漫步金刚碑古镇
从黛湖继续沿公路下行,抵达山脚,金刚碑古村落也就离得很近了。
金刚碑古镇坐落在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间,镇依山势而建,越临近嘉陵江面,地势越平坦开阔。从传统风水学的观点来看,金刚碑所处地理位置刚好契合“枕山、环水、画屏”的风水原则,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金刚碑古镇的布局严格遵循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倡的“天地合一”的观念,无论是房屋、道路、桥梁,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之美。金刚碑建镇距今已有三百多年,镇上客栈、商号、酒肆、茶楼林立,鼎盛时期商号达千余家。抗日战争时期因其环境的隐蔽性,亦有不少社会名流移居于此。
2018年3月,金刚碑古村落修缮工作全面启动。工程以保护传承为主,以传统建筑、文物建筑构成聚落中心,以旧修旧,生成12个建筑群,打造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风貌。经过历时三年的磨砺,金刚碑古镇昔日的盛世容颜再现世人面前。
漫步在古镇之中,扑面而来的是古朴沧桑的气息:灰色的瓦片、青色的砖墙、云纹的雕窗,还有弓形的石桥,无不缝进了时间的针脚;龙盘虎踞的大树扎根须于石台、于沟壑,绿盖探入天际;长满苔藓的青石板,流云般蔓延在街肆中;脚下溪涧潺潺,升腾起缕缕仙霞。迷朦间,我的眼前浮现出货郎身背竹篓,肩挑货物上下梭行的身影,耳侧飘荡起街边酒肆的吆喝、江畔码头的川江号子……历经岁月洗礼的金刚碑,正策马扬鞭,矢志笃行,焕发出新生。
(作者系九龙坡区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