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人生的高度 生命的硬度 情怀的温度
——读黎勇诗集《西藏之上的仰望》
文/石子
在《重庆晚报》上读了西南大学蒋登科教授为黎勇诗集《西藏之上的仰望》写的序,让我知道了一个事实:黎勇会写诗,而且写得好。黎勇援藏期间,由于工作原因,我去过藏东,在芒康和昌都参观走访了五天,聆听过他介绍的藏东风土人情、雪山草地、援藏工作情况以及援藏干部事迹,还看了他们拍摄的援藏视频。在我的印象中,四十多岁的黎勇激情洋溢、睿智机敏、头脑灵活、谈锋锐利,仿佛他有做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谋不完的策。后来,他又率队回重庆争取各区县和单位部门的支持,也到了我们单位座谈交流,一来二去,算是和黎勇熟悉了。知道他出版诗集,是他援藏回渝之后的事情。我业余也喜欢写点文字,再加上他的简历和我相似:读师范,教书,转行做公务员,写诗。这样,便觉得亲近,于是在网上买了那本诗集,读出了一些共鸣。
黎勇的诗集《西藏之上的仰望》分为“高原一直等我出发”“细物藏着巨大的核”“感恩一场通麦的雨”“雪山泛着明亮的光”“仰望之上的仰望”五辑,共102首诗。这些诗,通过对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用“心”打量和领悟,分别展示了人生需要不断出发和超越自我、生命的本质和力量、在西藏的情感体验和升华、生存和生活的信仰、人生需要不断继续仰望等在援藏生活中的独特感受和生命体验,同时表达了他对雪域高原的热爱和赞美。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人生意义的仰望,读到他追求崇高的人生高度、坚韧不拔的生命硬度、奉献自我的情怀温度。
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都有自己的仰望,人究竟该怎样生活,每个人有自己的回答,答案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有迷茫、寻求、犹豫、不断提升的过程。黎勇在《坐在树荫下方》的诗里是这样来给出的答案:“坐在树荫下,想:一个人/就这样/在中年的时光里/用雪融和悲歌,把光阴耗尽?/……/我在树荫下站立着,像一匹马/在风中,瞪大发亮的双眼/想在天黑之前找到答案:明晨、大地和天空/是出发,还是等待”。这是诗集的第一首诗,诗人一进入西藏,就瞪大发亮的双眼寻找答案:等待或是出发。可以理解,一个内地的人,需要离乡背井、克服高反、忍受孤寂,在西藏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援藏三年,这三年该怎么过?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等待,就是被动完成各种援藏任务;而出发,是主动作为,把援藏任务看成使命,做出不菲的业绩来。其实,黎勇并不迷茫,是找到答案的:“一只鹰的独舞/舞出的,不仅是高原的孤独/深邃、辽阔、苍茫/还有一场,席卷内心的/强力风暴/……/一只鹰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天空的空白,而且用巨大的翅膀/拍醒了我持久的沉默”(《亮过夜色的鹰》),“站在盐田的边上,映照灵魂的镜子/我怎能淡淡地入睡?清影般默不作声/我只祈愿,1095个日子/能不能在高原的风吹日晒下/结晶成一粒生命的盐/有滋有味地伴我余生”(《寻找一粒生命的盐》)。黎勇的答案,那就是要像鹰的舞蹈那样,用巨大的翅膀,去拍打天空;要在西藏的雪域高原,结晶成一粒生命的盐。因此,对于人生的求索,他就是要不断的“翻山”,不断地“跋涉”,去完成每一次壮游的告别和前行,让自己重新回到少年的勇毅:“我要翻过那些山/翻过那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在天地间,完成一场属于自己的跋涉/完成一次壮游的告别与前行/……/我要在山巅眺望水涯,让波浪把我辽阔/山巅连接过往的流云,让心自如舒卷/在山巅把那颗不安的心安放/在山巅让白发转青,重回少年郎”(《翻过那些山》)。
有意义的人生必然追求崇高,这是人生的高度。在昌都看了黎勇他们援藏的视频,听了他的介绍,后来又读了作家周鹏程写的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感觉他们是这样做的,内心也是这样想的。在黎勇的诗里,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了他追求崇高的人生高度的内心世界。你看,“多少年,我一直在想/一个人,在世界的高处/俯瞰人生/触摸星空,眺望远方/该是多么阔达的风景”(《一趟反向的列车》),“对高原的向往/其实,就是对高处的向往/对远方的眺望/对飞翔的渴望”(《启悟高原》),“让我们的信仰高耸入云/……/今生,我们是高原上永不言败的牦牛群和格桑花”(《送援友》)。这些诗句,都是对他追求崇高人生的具体抒写。在《独上高原》这首诗里,更是把他的崇高人生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仰起头,看见高原矗立的不仅是海拔/还有目光/太阳拉长的不仅是身影/还有脊梁/踏响天空的不仅有脚步/还有心跳//让缺氧和失眠去折磨风起云涌的身体/让乌云和噩梦去纠缠从不躲闪的眼睛/让紫苜蓿、火狐狸和深褐色的鹰/去擦亮心空/让其他格格不入的事物,统统靠后//独上高原,一个疲惫半生的人/被风,不断宽恕/太阳升起:一个平面的人生凸生霞光/四面都是绛色的风/晴空、山影、经幡、河流/在高原,被千万条道路展开”。他在西藏之上的仰望,看见的,当然不仅仅是矗立的海拔,还有自己的内心,虽然缺氧、失眠折磨身体,但折磨不了自己的崇高信仰。有了高度的人生,一个平面的人生就凸生了霞光。
援藏的艰苦生活,考验了黎勇的意志,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生命硬度。“高原上的春天长得很苦/除了抵抗太阳的暴晒/还要忍受大雪的覆盖//高原上的春天真让人疼怜/望一眼它的影子/心尖上的绿,痛遍全身”(《高原上的春天》)。这是写西藏春天的苦,苦得让人心痛,但这样的苦,却让他们挺立。黎勇在《二两光阴》诗中说:“我咬紧牙,狠下心/把柔弱的部分交给流水/把坚硬的部分刻进岩石/对自己说:光阴很短,石头很重/继续赶路”。把柔弱交给流水,让它从血脉里消逝;把坚硬刻进岩石,让它成为骨髓里的盐和钙,才能让生命灿烂,这是黎勇磨砺自己意志的真实写照。黎勇写过《走在生与死的边缘》一诗,最能让我们感受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的决绝,那是坚韧不拔的生命硬度的最动人的诗句:“在西藏,我背着石头走路/睁着眼睛睡觉/还时不时地回头,找一找/自己的心跳//山耸入云,沟隐于湖/雪高过草原,路细如绳索/寺庙大于信众/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不知道,这一脚踩下去/是生,还是死//我告诉自己:不能让身体只剩下身体/让梦,不再有梦/落日拖着最后的光芒往前走/步伐依然灿烂//我,要学会牦牛一样行走/能走多远是多远/直到走入下一个轮回/让沉重的背负压塌一切阴影/让生与死的边缘镶上金边/祈祷一样闪光”。背着石头走路,睁着眼睛睡觉,条件何其艰苦,生命何其沉重,内心何其忧虑,但是,他还是要像牦牛一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用尽自己的生命,能走多远是多远,尽管每一脚下去,不知道是生还是死。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死都不怕了,生命就自然具有了磐石一样的硬度了,就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成就辉煌人生了。所以,黎勇说:“扛起一座雪山行走/你会感到,人生不再迷茫/痛苦不再沉重”(《雪山》),“浑身是灯/我不再惧怕夜色”(《夜行高原》),“河水,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唯石头固守,与水对抗//我面对石头,听着/石头内部的水声和火焰如何发光”(《挤满河床的石头》)。
黎勇是有奉献自我的情怀温度的人,心中装着大爱,才能爱上那里山川草木、自然人文、黎民百姓,甚至爱上那里的苍茫荒凉、寒冷孤寂。“只想告诉你/在高原,爱依然受精、灌浆、抽穗/用金灿灿的颗粒爱你”(《高原秋思》),写青稞,也是写自己。“时不时翻看沿途所见/内心,装满了高原的山水、歌谣和光芒/因为跪拜/我看见启示,得到挺立”(《我时常跪拜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内心装满高原,跪拜这里的土地,有了这样的爱,他的人生和灵魂才得到挺立。“我要让妹妹样的格桑花获得足够的雨水/让她不再干枯和忧伤/让她在天黑之前/唱着一腔情歌,回到爱人身边”(《翻过那些山》),明面上写对“妹妹样”的格桑花的爱,其实是他心中的大爱啊。“不枯不盈的水/固守神山圣湖/那份遗世独立的爱/让高原和我,心静如水”(《纳木错》),写纳木错的爱让自己内心宁静,其实也是自己心中装着爱。“一种花,如果在高原/能够生根开花,那么它就真正/远离了红尘/开始了脱胎换骨/……/一朵高原的花,从花蕾/到花朵,到盛开,隐藏的心事/经历磨难/积蓄的香气,外人无从知晓/……/与花对饮,你会发现,落花终将成泥/花香终将消逝/但属于你的那一朵,永不凋谢/拼命往内心开”(《一个人的花朵》)。黎勇何尝不是“一种花”,因为爱那片土地,所以在高原生根开花,灵魂脱胎换骨,永不凋谢。“面对一棵树/我不愿挪开守望的脚步/一棵树,大不过一片森林/却高过所有的灌木/一棵树,覆盖不了整座高原/却为高原留下一片庞大的浓荫//我靠着树的身子,仰起低垂已久的脸庞/无底的天空,深沉的大地/漂泊的灵魂长出了四面八方的根/沉寂已久的血脉/涌起潜藏已久的泪水”(《一棵树》)。一棵树,因为有爱,给高原留下浓荫,黎勇他们援藏,不正是那样的树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