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一面旗帜
一群好人,满城春风
【资料图】
近日,2023年第二季度“台州好人榜”揭晓。让我们走进这些“身边好人”,感受凡人善举,致敬榜样力量,共创典范城市。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助人为乐”类好人
何凤仙的优秀事迹
老屋记忆
1943年,何凤仙出生在一座四合院里。12岁之前,她在这里成长,老宅里的一梁一柱、一草一木都有她儿时的回忆。“夏天在铺满凉席的‘道地’里乘凉看流星,冬天看白皑皑的屋顶,看从屋檐上挂下来的冰凌。”如今年逾古稀,童年的时光在老人的记忆里依然清晰。
何凤仙的父亲何继芳(原名何志泉)16岁时外出打拼,先到湖州,后在上海扎根立足。“父亲很了不起,那时候社会动荡,他凭着小学文化在上海发展,最后成了丝绸厂的厂长。”讲起父亲,老人满满的骄傲。父亲在上海有了一番事业却无人打理家务,12岁那年,母亲带着何凤仙去了上海。
在上海上完初中后,16岁的何凤仙又到安徽黄山林业学校读书。她勤奋、好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林业厅林业调查队工作。之后,安家黄山,直至1997年退休。
退休后的何凤仙有了许多空闲的时间,好学的她选择了老年大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跳舞、摄影、写作、诗词、国学……各种课程,她都有涉猎。另外,每年冬天,她都会从安徽回到永丰沿岸村,陪母亲在四合院住上一段时间。
古老的四合院,历经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加之年久失修,已是残破不堪,邻居们纷纷搬离而去。到最后,四合院里的四台老屋只剩何凤仙家的还算完整。“老房子是乡村变迁的历史见证,没了多可惜。”母亲过世后,何凤仙产生了修缮老屋的念头。
她将想法告诉了家人,得到他们的支持。她的小儿子表态:“小孩子需要玩具,老年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2006年,何凤仙开始给当地有关部门写报告,希望以抢修文物的名义修缮老屋。这不是个容易的过程,回忆起那段日子,老人表示光写报告,家里的草稿纸就积攒了一大堆。最后,在临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胡主任等人的关心、帮助下,老屋于2010年开始动工修缮。
当年6月,何凤仙先将自己家的那幢老屋修缮了。2012年,她跟对面老屋的主人定下二十年的租赁合约,将那幢老屋也修缮好。2015年,因为儿媳生病,何凤仙只得停下手里的事情回安徽照顾儿媳。2016年,儿媳病情稍稍稳定,家里找了保姆照料,不需要操持的何凤仙又空闲了下来。她于是回到老家,继续未完的事业。
书院之梦
最先,何凤仙只是想留下老屋,不让这种传统建筑消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这个小院里曾经住着8户人家,出了二十多个硕士、博士和高级职称的人才,现有28个人在国外工作。这台老宅,是我们共同的家乡记忆。”何凤仙说。她要把老宅改造成书院,给村里的孩子提供一个阅读、学习的空间,“希望从这里走出更多的硕士、博士”。
不过,书院起点较高,她先从图书室做起。
2018年,四合院的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里面添置了桌椅、电脑、空调、投影仪等设备。沿岸村离临海城区有段距离,暑假来临前,老太太顶着烈日,拉着小推车上城里购买了500本图书,放在图书室里。7月5日,“外台图书室”对外开放。
后来,随着四合院功能的不断完善,何凤仙把这里正式命名为“沿溪书院”。
书院开办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临海市图书馆送来了2000本图书;台州学院学生王彩霞不时过来帮忙主持活动;在江苏做生意的冯红,过来帮忙教孩子们念书。
冯红告诉记者,自己每年暑假都会带着孩子回来陪父母住上两个月。在江苏时,她经常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借书。在老家,村里没有图书馆,她只能时常带着孩子去城里借书,非常不方便。去年暑假回村,发现村里多了一个图书室,便带着孩子过来。
一来二去,她和何凤仙认识了。在老人的邀请下,今年她成了书院的老师,每周义务给孩子上两节诗词课。
虽然书院已经挂上了牌,但对于老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创办书院是我的梦想,挂了牌不等于书院已经建好。这只能说我的书院梦以前没有公开,现在公开了。接下来我要为圆梦继续努力。”在老人的设想里,沿溪书院里应该由外台图书室、家庭陈列馆和多媒体教室三大部分组成,而多媒体教室目前还没有建起来。
从修缮房子开始,一切资金都由老人自己解决。老人粗粗算了下,至今自己已经花了将近30万元。其中,大部分是她的积蓄。但她不心疼,她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自己有医保、有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没有后顾之忧。“办书院是我的梦想,我会一直走下去。”她说。
来源台州新闻客户端
标签: